全国
咨询热线:0755-22279862

新闻中心

News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热点活动公告

【儿童情商周刊】122、中国孩子创造力全球倒数第五!作为家长我们该怎么培养孩子?

时间:2018-12-04 10:44:29作者:管理员 点击:

中国孩子是天生缺乏创造力吗?当然不是!

很多研究都表明,在创造力方面,每个孩子都有强大的潜质。那为什么我们的孩子无法表现出创造力?想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我们要做什么,又不能做什么呢?

什么才是创造力?

一个孩子用从未尝试过的方式搭积木,或新的技法画景物……这算创造力吗?还是只有那些改变世界的革新(例如数码技术淘汰了传统的胶片化学成像)才算?

心理学家区分这两种创造力Creativity),前者是个人意义上的创造力(称为「小 C」),后者则是社会意义的创造力(称为「大 C」)。

4 岁的小鸿用积木搭建动物园,第一次放入动物玩偶,一边玩,一边编了则动物园里发生的故事。

6 岁的小越画莲蓬时,发现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个莲蓬样子截然不同,她把不同视角看到的莲蓬画在了同一张图上(如图)。

虽然很多个人意义上的小 C,由于种种原因,比如,不够新颖(已经有了类似产品,只是当事人不知道),不够实用,成本过高……对社会而言没有太大价值,最终可能成不了「大 C」。但是,在越来越需要群体的分工和协作的当下,社会意义上的大 C 的产生,究其源头,仍然离不开个人意义上的小 C 以及交流中的思想碰撞……因此对孩子来说,他们每一次个人的创造都值得珍视

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家长和老师要做什么,不应做什么呢?

1. 鼓励孩子发现问题,而非仅仅回答问题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伊西多·拉比回忆说,小时候放学后,大部分母亲都会问孩子:「你今天有没有学到什么东西?」但他的妈妈当年却问:「拉比,你今天有没有提出一个好问题?」

创新往往来自离开旧有的框架,提出新的问题,进而思考给出新的解决方案。

与一般旅游酒店经营不同,国际上最大的共享房屋企业 Airbnb 的创始人当初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空余的房屋不可以共享给游客?」如今 Airbnb 共享房屋遍布世界各地,估值高达 310 亿美元。

2. 允许孩子探索更多的可能,而非简单的模仿和服从

创造力的突出特征是新颖,老师、家长要允许孩子探索更多的可能,避免强调做法的唯一和必须,避免孩子形成对权威(老师、家长)不加质疑的服从。

强调「唯一」和「必须」会限制孩子探索新颖的可能。如果孩子学简笔画只让他模仿「标准」模版的虾,学中国画只是让他按部就班地模仿齐白石画的虾,不鼓励他观察虾,也不允许他有其他表现形式的探索,那么孩子学到的只是刻板机械的呈现。如果老师在引导孩子在模仿时,加上一句,「虾,可以像齐白石这么画,也可以用其他的方式来表现」,孩子就会有更大的探索空间。

心理学家兰格曾经做过研究,先呈现一些物品给被试,包括一个样子奇特的橡皮擦,告诉 A 组说,「这是狗咬的玩具」,告诉 B 组说,「这可能是狗咬的玩具」。在两组被试用铅笔填写表格的时候,兰格故意说自己弄错了表格,但没有多余的了,造成急需橡皮檫来擦掉重新填写的假象。

结果发现:A 组几乎没有人想到「狗咬的玩具」也可以当橡皮檫!而 B 组则有更多人想到了。

3. 鼓励孩子不断酝酿想法,而非一步到位

心理学家研究科学家和艺术家的手稿,例如达尔文的笔记、贝多芬的音乐手稿等,发现他们经常以绘画、简要笔记等形式来呈现自己的早期想法和模糊概念,并藉此逐渐产生新的思考。

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我们也可以鼓励孩子把想法画出来,写下来。即便是看似灵光一闪,突然降临的顿悟,其实也需要酝酿,而用各种丰富的形象化的表征对促进创造力非常有益。

4. 鼓励孩子动手去做,而非停留于幻想

哪怕孩子只是做出了初步的、粗陋的样品,也要及时给他肯定和鼓励。可以听到他人的反馈,孩子才能不断完善。有了具体的样品,也有助于孩子降低了认知负荷,进一步思考、探索和改进。而且,习惯于先做样品,孩子能起而行之,就不会只停留幻想中(幻想有时会自欺欺人)。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斯金纳从小动手能力超强,他正是用自己设计的「斯金纳箱」发现了操作行为主义的规律。

关于孩子创造力的引导,你用正确了吗?

想了解更多的孩子能力方面的培养,欢迎大家进入最新国际情商十二项父母课堂

扫描二维码进入课堂

同时,也可以让孩子学习同步的最新国际情商十二项儿童课。

扫描二维码进入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