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咨询热线:0755-22279862

新闻中心

News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热点活动公告

【儿童情商周刊】151、奥斯卡上的一只“包子”引人思考

时间:2019-03-02 14:07:17作者:管理员 点击:


25日,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
一部7分钟的中国风短片《包宝宝》


获得最佳动画短片奖


亲子关系是不少中国家庭的重心

恰逢开学季

这部影片戳中了很多妈妈的心

也引发了关注和讨论


 一个“包子”引发的思考 


故事发生在一个典型的华人家庭

妈妈会带着孩子量身高、买菜、分享点心

……



一切都是那么温馨

不知道从哪一刻开始

包宝宝有了自己的想法

也许是妈妈

不让他和小伙伴一起踢球开始......

他不再想吃妈妈买的点心



不让妈妈知晓他的心事

也不再理会

妈妈精心准备的一桌子美食



他想和自己的朋友出去兜风

一天,包宝宝带着自己的女朋友

准备从家中搬出去

妈妈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包宝宝的离开

崩溃之中,居然把他吃掉了…



看到这里,我也被吓到。

其实,包宝宝只是这位妈妈的一场梦

“包子”是她潜意识里的宝贝儿子

正当她为梦中自己

吃掉包宝宝而懊悔不已之际

她的儿子回来了......


一场关于“控制”的较量 


这部影片由华裔女导演执导,用华人家庭的形象和场景,讲述了一个中国人熟悉的话题——妈妈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控制”,以及如何面对长大以后的孩子。


中国孩子从小被教导要“听话”:听老师的话,听父母的话,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听妈妈的话”。


某种程度上,“听话”的“性价比”比较高:一方面意味着孩子遵从父母的经验,减少试错成本,人生少走弯路;另一方面,也意味着父母的权威得到认可和尊重,是对父母付出的一种温暖反馈。


然而,“听话”的孩子一天天长大,当他的想法、经历与父母的经验值产生分歧时,一场较量就开始了。


就像动画片中的妈妈,要干涉小包子的兴趣爱好,要监听他的秘密,不能接受他的爱情,要阻止他离开家……最终,片中的妈妈在小包子走出家门的那一刻,彻底崩溃了,一把将小包子吞进肚子里,泪流满面......多么痛苦的讽刺!


生活中,不也常有这样的妈妈,最终以爱之名“吞噬”了孩子的自由和人生。


之前有位妈妈分享,自己常常和孩子因为作业问题发生剧烈争执,后来深入沟通了解到,原来是一般到周末妈妈会提醒孩子还有哪些作业没有写完,然后告诉他在哪个时间段辅导他写作业。


往往在辅导过程中,妈妈努力在讲解,孩子却拿着玩具、游戏卡片等边玩边听,妈妈提醒几次后,孩子依然在玩。



于是,生气的妈妈会跟孩子就此争执,往往不欢而散,作业也没有写完,孩子在一边抹眼泪,妈妈也在一边抹眼泪,爸爸在一边愁眉不展。


还有一位妈妈说,每次孩子不听话,自己总忍不住跟孩子发脾气,发完脾气就后悔,一边自责一边痛哭,但是下一次依然重复。


这些争执、痛哭、崩溃背后,其实隐藏着妈妈们的焦虑不安,应该看到这溢出屏幕的控制欲不仅是个人性格问题,还因为在养育孩子过程中,妈妈们因孩子的人际冲突、作业辅导、考试升学等种种成长问题而产生的焦虑、疲惫、沮丧感。



这些负面情绪感受的层层累积,容易引起妈妈们的无助感,当无助时,仅能够抓住的名字为“孩子”的浮木也远离自己时,她会感到深深的恐惧和绝望,会对孩子越抓越紧,就像抓住仅存的希望。


或许,当中国的妈妈们在为孩子不断付出牺牲时,有爸爸们一同面对一同分担,她们的焦虑不安会减少,她们的控制行为会减少。


世间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聚,唯独父母的爱是为了分离。


然而,当孩子要离开父母的羽翼去拓展新天地时,是果断送别,还是步步不离? 


真正的父母之爱,是给孩子足够的爱和尊重,尊重他的想法和意愿,支持他却不代表他决定一切。


智慧父母能够成就智慧孩子,和孩子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推荐您学习《最新国际情商十二项·父母课》,给您全面周到实用的家庭教育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