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情商导读
或许小时候,孩子们都曾无数次被那句“他还是个孩子”救下而免遭谴责,后来当他不是孩子的时候,终究会明白:他不会永远被社会当成一个孩子去对待;父母也会明白:你的孩子不会永远只是个孩子!
你不好好教孩子,总有一天这个世界会替你狠狠教育他。
1.旅途中的教养
某次乘坐高铁。路途远,行至一半昏昏欲睡时,忽然安静的车厢里响起了《最炫民族风》。音乐声一起,几乎所有的人都被惊动了,睡觉的人更是纷纷被震醒。
抬头看去,一位坐在前排的母亲正举着一个手机,脸上带着喜滋滋的笑容,她五六岁的儿子正在车厢当中摆腰扭胯,随着音乐跳得不亦乐乎。
那位母亲浑然不觉四周异样的目光,独自目不转睛地盯着自己的儿子,加油鼓气:“宝宝好棒!跳得真好!再来一个!”
有乘客实在忍受不了,重重咳嗽一声。
母亲顿时不乐意了,站起身来眉头一挑:“咳什么呀咳什么呀?一看你就没带过孩子!体谅一下怎么了?孩子还小呢!在车上这么小的地儿都活动不开,憋坏了什么办?跳个舞都不让啊?
车上乘客皆无言,母亲大大咧咧地坐下,继续放歌。那孩子跳到兴起,竟从车头一直跑到车尾,再跑回来,踩得咚咚乱响。
我眼看着邻座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闭着眼睛抚着心口,脸色都有些白了。
最后总算有乘客实在忍受不了,叫来乘务员关掉了音乐。母亲悻悻,大声说了一句:“真没有爱心!”方才坐下。
我坐在车厢一角,忽然想起曾在地铁上遇到的一对父女。
北京的地铁拥挤不堪,那天也是如此。坐到国贸,那对父女上车了。小女孩一上车便冲着父亲叫:“爸爸!我要坐!我累!”
满满当当的车厢里,自然不会有空位的。当下便有年轻的学生站起来要让座,那父亲却摆摆手制止了。
他先是冲学生露出一个感激的笑意,随后低下头,温和但认真地对女儿说:“这里是公共场所,不是我们家的,更不是你一个人的。我们上来得晚,要守秩序,没有座位是很正常的。对不对?”
那小女孩想了一会儿,点了点头,还是有些委屈:“可是,我累。”
父亲想了想,放下手里的东西,把女儿抱了起来。
“虽然爸爸今天工作很累,可是爸爸愿意抱着你,这个位置不是大家的,只是你的。”
小女孩笑了起来。
2.用心良苦的母亲
某日与友人在一家西餐厅里吃饭,这里气氛很好,客人们轻声细语,食物的香气与温暖的阳光都让人心情愉悦。
一个女孩尖厉的哭喊声打破了这一切。我们转过头去看,那是一个三四岁的小姑娘,穿着粉色的芭比娃娃裙,别着可爱的发卡。
此刻她正坐在座位上扭来扭去地失控大哭,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哭喊声持续到一分钟时,周围的宾客已纷纷皱起眉头,我再次抬头看去,女孩的母亲正在低声安抚她,似乎没有什么作用,女孩拿起一只叉子扔出去,变本加厉地哭喊。
朋友叹息,我无奈地苦笑,想着今天的美好午餐算是泡汤了。
下一秒那位母亲停止了安抚,她站起身来,牵着仍在尖叫的女儿,快步走出了正厅,拐进了一旁的卫生间。
一切安静下来,我们长出了一口气。
我们的位置离卫生间并不远,隔音条件一般,隐约能听到那边门后传出来的声音。
“……妈妈很失望,你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影响到大家,这很不礼貌。”
女孩却似乎愈加歇斯底里。
“好,如果继续这样,妈妈只能陪你在这里,虽然很冷,很不舒服,没有椅子,但是妈妈愿意等你冷静下来,什么时候不哭了,我们才能回到餐厅里去,吃你喜欢的炸鸡。”
女孩顿了顿,又开始大声抽噎、顿足。
母亲不说话了,只余下女孩断断续续的哭声。
我起身去卫生间,推门进去时,看到那对母女站在镜子前,女孩的眼睛哭得红红的,母亲表情平静,拿着一张沾湿了的卫生纸在为女儿擦掉眼泪。
我有些不忍心,开口劝道:“不必这么严厉,毕竟还是个孩子。”
母亲摇摇头:“她虽然是个孩子,但不是每个人都是她的爸妈。别人没有义务做出牺牲,来纵容她,理解她。”
我打着圆场:“相信大多数人还是会愿意理解的。”
“那么长大以后呢?也把每一次任性发脾气都寄托在‘我还是个孩子’的基础上吗?”
母亲很平静地笑:“谢谢您,但是我真的很害怕我的女儿将来会被越来越多讨厌她的人赶到卫生间里来,与其有那样的将来,不如今天我先带她走进来。”
我无言以对。
那一餐我们吃了将近一个半小时,快要结账时,那位母亲才带着女儿走出卫生间。女儿脸上的泪痕已经被洗得干干净净,不再哭闹。
母女坐回位置,又请服务员去加热了菜品,细心地将鸡肉切好放入女儿的盘子里,女儿安静地吃着,偶尔小声地请母亲帮她拿番茄酱,乖巧可爱。
3、你不好好教孩子,世界会替你狠狠教育他
从古至今,孩子其实一直被认为是“纯洁、天真、善良”的代表,人们习惯用每一个最边缘、最不伤大雅的借口去原谅一个孩子已经足够明显的原始罪过,社会其实给予了孩子太多超出社会承载能量的宽容,所以熊孩子才“屡禁不止”,所以“熊家长”一而再再而三的得过且过,继续骄纵。
但是各位,还记得当初伊索寓言里那篇叫《小偷和他的母亲》的故事么?长大后的小偷被法官判处死刑,执行死刑之前,小偷说想和母亲说几句悄悄话,母亲凑过来,他却狠狠地咬掉了母亲的耳朵……
‘‘如果小时候我偷第一块写字板,你就打我一顿并教导我这是不对的,要我改正,我会走到今天这个地步么?‘’
寓言不现实么?不,寓言很现实。
“十七岁男孩教室里将女同学奸杀”被判无期的新闻最近被讨论地火热。
或许小时候,他也无数次被那句“他还是个孩子”救下而免遭谴责,后来当他不是孩子的时候,终究会明白:他不会永远被社会当成一个孩子去对待;他的父母也会明白:你的孩子不会永远只是个孩子~
你不好好教孩子,总有一天这个世界会替你狠狠教育他。
4、穷养富养不如教养
原生家庭是影响孩子性格养成的必要因素之一,一个孩子的家教无形当中,就决定了你的孩子以后会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天使?还是一个谁见谁烦的熊孩子?
主持人倪萍说起一生最感谢的人,是一手把她抚养长大的姥姥。在《姥姥语录》里,倪萍记录着姥姥曾经这样说:大花生、小花生吃到肚子里都得嚼碎了,种在地里可就不一样了。好种子结好花生,孬种子结小花生。孩子也是这样,你们都在跟前看着,要是做那‘聪明’事儿,你们长大了就不聪明了。种下什么种子就长什么果儿。
多少人理直气壮地说“我读到二年级就辍学了,教不好孩子也不能都赖我”;多少人说“人家书香门第才讲究家教,咱们普通家庭的孩子能个顶个长熟了就大功告成了”;多少人说“有钱才能谈教育,没钱还说啥教育”……
而倪萍的姥姥,一个大字不识的农村老人,用孩子作为她一辈子的教育成果告诉我们:
家教是一个家庭的内在灵魂,是为人父母的最高人格体现,他象征着一家人的“精神存款”富足或是贫瘠,无所谓物质财富,无所谓社会地位……
穷养富养不如教养,家教是一个父母给予孩子最诚恳的“身份证”。
情商教育时代,知识终身可学,情商过期难改,错过孩子情商培养关键期将是父母一生的遗憾。
关注孩子情商教育,做一个合格的父母!